发布时间:2021/6/17 21:25:52 点击数: 次
稍微正规一些的财经类文章,都会以各种数据进行观点支撑。笔者做金融做久了,写东西不带点数字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总觉得没说服力。还没到二季末,各种数据尚未出炉,现在谈经济态势,是不是嫌早呢?其实,数据是果,事件因素环境是因。就如分析证券市场一般,各种因素累加产生了市场未来走势,市场K线只是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走势的数据反映。国内外发生的将影响世界数年的若干重大事件,已经决定了我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其一:俄乌危机和英国脱欧对欧元区稳定的负面冲击。西方一般将俄罗斯及俄罗斯控制下的白罗斯、乌克兰视为地缘政治的俄罗斯。俄罗斯前身东斯拉夫民族创建的第一个国家就位于基辅史称基辅罗斯,俄罗斯之所以视为欧亚大国,很大程度因为乌克兰欧洲属性的存在。乌克兰历史上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交恶,被西方地缘政治学家视为俄罗斯的欧洲属性进一步降低,某种程度上是偏亚洲属性的俄罗斯对欧洲整体的挤压、压制。在地缘政治上,科索沃战争是欧洲中部的内乱,而俄乌冲突是地缘政治板块的冲突,严重成果和影响更为深远。与此同时,英国脱欧并不顺利,虽没有失序,但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并加剧。结论就是,俄乌危机和英国脱欧困局在短中期没有任何解决的希望,将对整个欧元区持续形成负面影响,欧元将在较长周期疲软。其二:以印度疫情失控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造业能力和产业链受到重创印度、巴西等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产业形成直接竞争。疫情控制不利造成制造业和产业链重创后,大量竞争性订单已经或必将转向中国,对中国产能恢复构成直接刺激。中国制造业的用工量和产能恢复近期恢复很快,而且将持续较长时间。其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排华浪潮,一定程度降低了国内的资金外流。前几年中国资本外流情况较为严重,倒逼政府实施了多年未用的各种监管措施,但资金黑市外流情况依然难以遏制。但近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排华浪潮,导致国人特别是有钱人出国留学、定居、投资的意愿快速下降,意外的对国内资本资金外流进行了遏制。其四、美日经济体尚无明显复苏条件和迹象美国政治两级分化和长期形成的经济、金融泡沫,尚无化解条件和迹象,依靠内生动力解决的条件和基础都不具备,因此美国经济前景会较长时间不明朗不乐观。而日本自身疫情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也不可能有明显改观。两个国家各种经济数据,都能证明以上观点。结果就是:世界几大经济体,美、日、欧发达经济体及印、巴等发展中经济体,前景都较为暗淡。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体虽然也没有由于内生制度改革而形成的全生产要素提高,内部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大量存在,但由于国际生产订单的转移增加,经济尚能保持温和增长。国际资本基于对中国经济在各大经济体中尚属相对稳定的判断,已经并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资金投入。结论就是:中国经济自身仍处于体制制度完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内生因素、环境并无明显改善和提高,但外部条件对我相对有利,整体可以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中国经济的中性偏暖的态势,在内外部尚无明显变化迹象下,仍会持续保持一定时间。若将经济状况简单划分为中性、中性偏暖、中性偏冷、过热、萧条五个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证券市场投资较为有机会的是中性偏暖、中性偏冷状态。中性偏暖状态,投资人看到了经济的乐观因素,会加大投资。中性偏冷状态,投资人憧憬经济和金融刺激计划,也会增加投入。经济中性停滞,投资人看不清前景,增加投入的意愿不强。经济过热,投资人即便投入也是直接投入实体经济,会避免证券市场的投入。经济萧条,投资人想抽出资本都难以实现,别说投入了。由于本文得出了中国经济中性偏暖的结论,因此也得出了中国资产市场存在着较好投资投机性机会的结论。有投资性机会,只是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宏观上整体上存在赚钱机会,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价值判断随便买什么都赚钱。大牛市投什么都赚钱,但没有内生制度性改革发生,产生大牛市的基础不存在。结尾:中国证券市场已到战略性投资阶段。但需要指出的是,投资策略要避免涨了不舍得卖或永远等低点不敢买入的大牛市和熊市思维。阶段性操作很重要,涨快舍得卖出,跌深敢于抄底。唯一不确定性的,是半年末的M2数据。由于中国的货币放水更多基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而不是央行的一级市场(可参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linkencar.com/lsyg/225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