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人口民族 >> 美元霸权成长与扩张之路
今天主要想谈谈美元霸权崛起与扩张之路。
为维持美元优势,美国甚至发动经济制裁、地缘战争等方式,遏制和打压任何可能挑战美元地位的苗头:
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稳定大后方
两次伊拉克战争,稳固石油供应与石油美元
通过科索沃战争打击欧元
进军中亚,威慑俄、中、伊——阿富汗战争
终结石油欧元——彻底入侵伊拉克
泛非货币的挑衅——利比亚战争
防止俄罗斯的中东扩张——叙利亚空袭
解体苏联——休克疗法
强制日元升值,搞垮日本实业
引爆欧洲债务危机
保卫美元体系——全球跨境支付系统
驱逐苏联触角,入侵格林纳达
格林纳达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是政治家重要战略要冲。年莫里斯·毕晓普乘总理埃里克·盖里访问纽约之际发动政变并成立新政府。政变后的格林纳达完全听从于苏联,苏联还出钱出人为格林纳达搞经济建设,援建一条跑道长米的大型的机场,可以起飞当时所有苏联飞机,将格林纳达建成在美洲反美的最前沿阵地。
美国政府逐渐对此情况感到不安,尤其是当美国政府发现,苏联正在支持加勒比海地区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的共产主义运动。古巴,尼加拉瓜以及格林纳达三个国家连在一起,将加勒比地区包围在一个战略三角上,而这个战略三角是美国对北约任何战时增援的必经之地,美国南部地区海上石油运输线也贯穿此战略要地,一旦格林纳达加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作为美国传统后院的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将处于苏联和古巴作战飞机的监控下,美国的本土安全将进一步受到威胁。
美国也不傻,于是就想“策反”毕晓普,先抛出经济诱惑:愿意巨额援助格林纳达。毕晓普很快上钩,前往美国访问,具体商讨巨额援助。年毕晓普与美方达成一项“谅解”协议,此举遭到国内政府亲苏派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苏联和古巴对此举更是耿耿于怀。年10月,亲苏党派发动政变,毕晓普与其内阁更一同惨遭枪决。
美国政府以保护格林纳达岛上多名美国医学生的安全为由,以及军政府独裁发动血腥政变、应东加勒比国家组织请求干预为借口,联合牙买加、多米尼克、巴巴多斯等7个加勒比海地区安全体系盟国,于年10月25日挥师登陆入侵,迅速推翻格林纳达军政府。战后,格林纳达军队被永久解散,随后在年进行了民主选举,格林纳达也加入到加勒比海地区安全体系。此役后,美国迅速着手在格林纳达建立亲美的新政权,从而达到长期控制格林纳达的目的。
入侵巴拿马:美国的“正义事业之战”
处于美洲大陆蜂腰处的巴拿马,因为其境内的巴拿马运河而闻名于世。而巴拿马运河却并不在巴拿马人手里,其运河两岸16.1公里范围的区域为美国的军事区,美国的南方司令部就设在其中。由于运河涉及的国家主权以及包含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巴拿马一直想将运河收回。但运河所拥有的战略价值,使得美国不想放弃对运河的控制,那么扶持一个对美国俯首听命的政权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而在美国布雷格堡接受过军事训练,一度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线人的诺加列,无疑是这个政权最好的首领人选。于是诺加列开始了飞黄腾达的升迁路程,并于在年坐上了巴拿马总统的位子。然而上台后的诺加列并没有如美国想象的那样俯首听命,反而在运河问题上越来越强势,多次要求提前收回运河,而这番举动得到了巴拿马人民的拥护,使得诺加列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英雄。
恼羞成怒的美国,在经济制裁、外交诱逼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通过秘密手段策动军事政变,年10月3日,由巴拿马下级军官发动了政变,但是遭到了失败,反而进一步加强了诺加列的统治,不甘心失败的美国终于决定亲自上场了。为此,美国秘密向巴拿马增兵人,并调派了大量坦克、装甲车、武装直升机前往。
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毕竟还是需要顾及一下在国际上的舆论,那么以什么借口发动入侵了?机会很快就来了,年12月16日21时,四名美国军官驾车经过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时,与巴拿马国防军士兵发生冲突,随之而来的枪战造成一名美国军官死亡,入侵开始了倒计时。(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越过淞沪路向附近的中国军队射击。)
年12月20日0:45分,随着首次作战的F-投下的炸弹,2.6万美军开始了对巴拿马的入侵,并于当天攻占了巴拿马国防军大楼,可惜没有找到诺加列。等不及的美国在入侵的当天晚上,于美军军营扶持亲美的吉列尔莫·恩达拉宣誓就职巴拿马总统。走投无路的诺加列于年1月3日走出梵蒂冈大使馆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带回美国以国际贩毒罪、绑架勒索罪受审,并被判40年监禁。而随着诺列加的倒台,美国扶植的亲美势力上台领导巴拿马,关于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再也不会有纷争了,毕竟整个巴拿马都被美国操控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的这次侵略行动代号“正义事业”。
整体而言,此次战役与年入侵格林纳达的目的如出一辙。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军事干预确立了中美洲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政治发展路线,也彻底打击了苏联和古巴在此区域的影响力。
美元的崛起:石油美元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而美国的霸权,与石油息息相关,美国的著名外交家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四次中东战争直接挑起了这次石油危机是毋庸置疑的。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美国,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发起了武力斗争之外的经济战,来反对霸权主义。
战争初期,埃叙两国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发生逆转,以色列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开始大规模反攻,阿方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支持前方的战争,阿拉伯国家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向西方国家发起经济挑战,限制原油生产,抬高原油价格,打击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国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和垄断。
首先,在战争爆发的当天,叙利亚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其南部输送石油的重要港口西顿。7日,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随后,阿拉伯各产油国又接连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
第一,16日,伊朗和海湾地区的五个阿拉伯国家(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决定,将海湾地区原油的市场价格提高17%;
第二,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11月4日,又决定在9月份产量的基础上削减25%,到12月将继续削减5%;
第三,减少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
这场石油危机波及范围广,在政治、经济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搅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
在政治上,由于阿拉伯国家抬高石油价格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即美国,而受美国外交政策影响下的欧洲部分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牵连,这就破坏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国家对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高涨的以色列表示反对和不合作的态度。不合作的手段主要是禁止美国经本国转运支援以色列的物资和武器,例如英国禁止美国利用其领地的运输设施为以色列转运补给;西德也禁止美国经西德港口向以色列运输军火;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也公开表示不向美国军火船提供停靠的港口。
除了禁止转运物品外,欧共体还要求以色列必须退出年冲突以来所占的领土。阿拉伯国家在限制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后,日本政府也表示以色列军队应从“六五战争”中所占领的土地上撤出,并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美国政府在阿以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孤立。
欧洲国家不再在以色列问题上支持美国的同时,美国也对欧洲国家的不信任感增加,美国国内不断质疑欧洲的目的。基辛格和尼克松多次表达了对欧洲的质疑和批评,指责欧洲的背信弃义。而基辛格的新大西洋宣言更是明确地指出美国在欧洲面临威胁,“联盟必须认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rkmz/2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