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神多民弱,权散国乱张文木战略学札记
文丨张文木图丨网络来源丨世界新语
ID:WorldNewVoice
阅读
20
分钟
关键字:张文木战略学札记心得
编者按:张文木教授是我国战略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力作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中国地缘政治论》《论中国海权》等专著,也被美国战略研究学者誉为“中国外交政策争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看专著,需要时间和耐心,就如张老师所言“看我其他百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有利于形成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作为广大读者,工作和生活之余,如果没有精力去啃专著,张老师二十多年来从事战略学研究的思想火花,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点点滴滴,记录了思想的历程,汇总而成的《战略学札记》,“读这本札记的最大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片断、语录等,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为了方便手机端阅读,每期刊发以49条为限,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与品味。
张文木:战略学札记﹝32﹞
神多民弱,权散国乱
1.大国关系的紧张程度与世界资源的稀缺程度为正比。
2.缺点只不过是优点的过度伸展,而缺点自身的极致表现有时也会转化成优点,比如西方人形而上学思维缺点的极致应用带来了近现代技术革命和工业文明,而东方人综合辩证思维的优势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短板。发轫于西方的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又使其在今天进入自我否定,需要东方综合辩证思维的矫正阶段。
3.好的军事方案是敌人越打越少,坏的军事方案是敌人越打越多,最差的军事方案是战事未开,就已八面树敌,四面楚歌。年8月,美国选择在中国黄海军演,其评价可归入最后的选项。
4.现在的美国女人爱打仗。奥尔布赖特上任打科索沃,赖斯上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希拉里·克林顿在任则挥师黄海。从科索沃到伊拉克,美国打得一仗比一仗差,如它还在黄海动手,那美国的气数也就指日可待。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携马岛胜利余威来到中国与邓小平谈香港问题,结果是交出香港。今天希拉里若幻想科索沃战争的“回光”能在中国“返照”的话,那结果一定是美国退出包括台湾在内的东海海域,正如年英国退出美国西部近海海域的道理一样。
5.有迹象表明,年的“奥巴马主义”与年年初希拉里?克林顿“重返亚洲”的讲话发生了分野。奥巴马在向尼克松回归,而希拉里?克林顿则向她的前任奥尔布赖特回归。奥尔布赖特打击的目标是南联盟,而希拉里?克林顿打击的目标则是中国。奥巴马政策伤及的是美国军火和能源财团的利益,保护的是中小工商业的利益,它有利于扶持美国本不景气的民生产业;而希拉里?克林顿咄咄逼人的强势政策则符合美国军火、能源等大财团的利益。如果这一愚蠢政策不能调回,那就说明美国外交真的为军火、能源等大财团“绑架”了,他们迫使美国国家利益让位于财团的利润,美国政府成了为这些财团而不是为全体美国人民谋利的工具。当年古罗马就是沿着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相分离的道路衰落的,当今美国公司利益也与国家利益相分离,国家权力成了大财团盈利的机器,如果美国不能从中自拔,那美国的衰落也就无可挽回了。
马克思说过:“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了它的生产高峰。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它还不是以既得利益为要务,而是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的时候。在这一点上,美国人胜过英国人。”[1]今天的美国已从“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的国家异化为“以既得利益为要务”的国家,其曾经有过的“工业高峰”已异化为“军火工业”和金融业的高峰。与此相应,今天的中国已替代了当年美国“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的角色,在这一点上,今天的中国人已胜过了美国人。正如当年英国的历史高峰已成为往事一样,今天美国的历史高峰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只存在于好莱坞大片中的传说。
6.治国者当以正为本,以奇为用。台湾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台湾同胞的责任,而是美国及其西太平洋主要盟国干涉的结果。这样,解决台湾问题,如果没有极端的“台独”事件或外来势力直接干涉的出现,就不应该有“直捣黄龙”式的思路。当年的康熙和后来的毛泽东,都没有采用这种思路,他们对台政策的目的并不是将台湾打跑而是为了将台湾抱回。
7.黄海,是中国海权的最核心地带,是中国海权神经的最敏感部位。触动黄海就触动了中国人民那痛苦的近代记忆;不仅如此,进入黄海,也就接近了中国内陆的政治心脏。年的甲午战争和年的朝鲜战争都表明,决意在黄海动手的国家,都是准备与中国摊牌的国家。
8.美国在中亚被拖得疲于奔命之际,又于年1月提出“重返亚洲”的外交目标,其战略重心继续东移。与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军事“屡战屡败”的特点正好相反,21世纪初美国在亚洲的军事特点则是“屡败屡战”。
9.“二战”后期,美国跟苏联用“暗盟”的方式在东欧合伙拉出一道“铁幕”。当时美国与苏联有许多矛盾,但在打倒欧洲问题上两家的目标则是高度一致。且不说在事关战后地缘政治布局的第二战场的开辟地点上斯大林与罗斯福的想法如何一致,就是直到年东欧爆发“波匈事件”时,美国只是空喊并不对苏联动真,相反却在同时发生的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事件上,美苏更是利用联合国联袂将英法逐出了中东。当时。美国与苏联在欧洲的地缘政治上有默契:对美国而言,只有让苏联占领东欧,西欧才能听美国的话。反之,东欧一旦回到西欧,大欧洲就会出现,这样欧洲的翅膀就会硬起来,就会反美国。这不是美国所希望的结果。
10.“二战”之后美国翻身有赖于罗斯福联合苏联对欧洲版图做了大“手术”,即在“二战”中将东欧让给了苏联并由此大大压缩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空间。丘吉尔说的“铁幕”实际上是美国与苏联合伙拉起的,目的是为了挤压欧洲空间。对此丘吉尔恨得咬牙,罗斯福和斯大林去世后,他一纸《铁幕演说》便把美国忽悠到朝鲜战场,若没有艾森豪威尔的随后纠正,美国早就被英国唱衰。年艾森豪威尔访苏,斯大林告诉随行的哈里曼:“艾森豪威尔是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2]
11.事实上,丘吉尔之后的欧洲人并没有停止用“狐狸赞美乌鸦”的方式削弱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在美国人在朝鲜战场流血并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制裁之际,英国却拉着英联邦国家率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1世纪始,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忽悠美国冲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再次将美国拖垮。年,就在美国准备战略东移,再次围堵中国之际,英国又第一个响应中国倡议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令美国十分不快。布莱尔在其出版的回忆录中表示他“不后悔当初做出参战的决定”[3]。这话一般的英国人读不懂,但能让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丘吉尔感到欣慰。
时至20世纪末,欧洲已不动声色地收复了“二战”后失去的半壁江山,整个东欧已融入欧洲。今天欧洲地缘政治版图已恢复到“二战”前的大欧洲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欧洲力量的增强和扩大。美国撤离中亚以后,欧洲向美国叫板的声音还会更响。在亚洲崛起的今天,我们又听到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历史回响。
12.20世纪末苏联在失去中亚阿富汗后便失去了世界霸权,21世纪的美国也将从伊拉克失去其在世界政治中的主导权。老布什帮着欧洲打倒了苏联,克林顿和小布什帮着西欧东扩拿到了东欧,基本恢复了欧洲在雅尔塔体制前的地缘政治版图,接下来就是欧洲摆脱美国控制。难道今后美国还要在亚洲再帮着日本恢复雅尔塔体制前的地缘政治利益?我们不能说美国的政治家有这个意图,但客观上却有这个可能。目前美国高层的国家战略似乎乱了阵脚。年美国的经济政治形势与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时期相似,甚至更糟,但其战略操作水平却与尼克松时期判若泥云。
13.尼克松的战略目标是在亚洲尽量减少对手,集中力量实现美国的核心利益;反观今天美国战略家们是在不断增加对手的情况下来推行美国的利益。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可小布什在任期间却将战争打成战争的继续,对手越打越多。小布什曾破天荒地将七个国家列为“邪恶轴心”,似乎要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反恐战争”从阿富汗开始,打到伊拉克就打不动了。中亚更是越反越恐。后来希拉里?克林顿又高调来到东亚,以当年赖斯女士的咄咄气势挥师直逼曾数次造成亚洲政治翻转的“枢纽”即黄海海域。赖斯时期美国在中亚已打得——与反恐战争前相比较——对手林立,在这点上希拉里?克林顿比她的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与赖斯“动真格”风格不同的是,希拉里?克林顿战事未开就惹得东北亚天怒人怨:俄国和中国的海军均在自己的领海举行了大规模的海上反制性军事演习;美韩在黄海的军事演习也刺激了在年曾向美国示好的朝鲜,朝鲜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对美国提出抗议,这使美国在相当的时期内失去了通过拉拢朝鲜复制尼克松年策略的历史性时机。
14.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以“反共”为幌子而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继而在21世纪头十年以“反恐”为幌子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美国在这些战争中的失败,说明美国没有独吞世界的能力。对美国最有益因而最具可持续的外交是与大国分享利益的外交,这是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战略哲学的精髓。尽管美国在离东北亚最近的阿拉斯加有自己的军事基地,尽管从阿拉斯加出兵解决东北亚危机的有利条件并不亚于俄国,但两个罗斯福总统都面临过并回避了东北亚的挑战。前者将东北亚问题留给日本解决,后者则将出兵东北的活儿留给斯大林苏联。正是由于罗斯福的有限安排,美国与苏联分享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而尼克松之后,美国人忘记了罗斯福的思想精髓,为欧洲担当起战略“清道夫”的任务,冲在前面打倒了苏联。结果事与愿违,美国不仅没有回收苏联的雅尔塔遗产,反而被欧洲怂恿着进行更大的扩张并随后使欧洲大获其利。苏联解体迄今,美国日益被“领导世界”的重任压垮。当年紧随并怂恿美国冲到阿富汗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看到了美国的颓势,在其出版的回忆录中表示他并“不后悔当初做出参战的决定”[4]。如果我们知道“二战”前的英国那段呼风唤雨的历史,就不难理解布莱尔这句表面顺从的话中所包含的英国人对美国人那刻骨铭心的仇恨。
15.李普曼[5]是美国少有的战略思想家。他的思想可追溯到罗斯福在与苏联分治世界中有限扩张的战略,其哲学要义是“有多少干粮走多少路”。李普曼知道,虽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其力量也只够保住几条关键利益线,这是老牌英国治理世界的经验,也是两位罗斯福及尼克松等在危机时刻为美国赢回荣光的经验。有意思的是,在英国人的宣传中,李普曼被淡化为“记者”,而将最不靠谱的外交官凯南、麦卡锡[6]等捧为“战略家”。李普曼因此在麦卡锡之后为美国战略界长期埋没和淡忘,这显然是中国古代秦国“立庸君以弱晋,得城池而强秦”[7]手法在当今国际思想战中的再现。看看美国一届比一届弱智的总统及今天美国不可逆转的衰落,就会知道最终赢得冷战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输得最惨的欧洲人:冷战中,美国打倒了苏联,而欧洲则借力打力,打倒了苏联和美国。
16.似乎是上帝的眷顾,李普曼远比地缘政治大师麦金德幸运,年麦金德逝世,他死前看到的是印度独立和大英帝国即将崩溃的前景;年85岁高龄的李普曼溘然长逝,他在去世前欣慰地看到了自己的思想通过尼克松的外交实践挽救了国家。在冷战结束后,经历过尼克松中兴的凯南,坚决反对克林顿政府时期扩大北约的政策,认为这是后冷战时代美国最致命的政策失误。可以说,他所主张的美国外交应该是一种“谦虚而温和的”外交。年3月17日晚,乔治?凯南去世,也似乎是上帝的惩示,去世前凯南看到傲慢的小布什再次高扬起让他已后悔不迭的遏制理论,承担起美国背不动的在全球与“撒旦”斗争的任务。不同的只是,美国与之斗争的对象从以前的“共产主义”变为“恐怖主义”,以前以“反共”划线变为现在以“反恐”划线。但结果都是一样:美国再次在伊拉克陷入“越战”式的灾难。
17.李普曼的文章长期受到毛泽东的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性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1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