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ldquo世界第一rdquo的成
当我们终于告别,迎接全新年的时,如何打破愈发内卷的教育,如何改变越来越鸡血的北上广家长,如何面对因为新冠疫情而逐渐收缩的全球化局势……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勇敢面对,积极破局,才能真正“牛”转乾坤。
年,也是“爸爸真棒”创立的第7个年头,作为领先的国际化教育媒体平台,我们认为,唯有多元化方能打破内卷,唯有理性才能克服焦虑,唯有开放才能应对收缩。
因此,元旦三天假期,我们重新回顾三位大咖的多元教育洞察:著名经济学家何帆谈变局下的教育;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吴军讲述他眼中的精英培养与中美教育的差异;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分享中国本土的国际化教育经验。
他们的远见卓识让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中,为抓住教育的笃定,打下一剂强心针。
而在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以数据反躬自省,从历年的PISA测试,来看看中国教育的优缺点,方能对症下药,真正找到适合我们自身培养孩子的教育路径。
”要说最权威的全球青少年学习能力大比拼,非PISA测试莫属。
所谓PISA,是指世界经合组织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如今已经涵盖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15岁青少年
从最开始参加到现在,中国队屡屡“大获全胜”——年、年连续两届排名第一,年排名第十,到年再次排名第一。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其他国家如果PISA成绩优异,往往会引来众多倾慕和效仿者;
可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好成绩,却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和学者的质疑和争议。
为什么?成绩固然耀眼,随之而来的大数据分析,却足以让我们陷入深思。
那么,中国的PISA数据中,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惊和启示,又折射出了“中式教育”的哪些优点,和缺陷呢?
01。
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
效率低下
先来看一张年PISA测试数据图:
△蓝色是在校时间,黄色是课外学习时间,红点是学习效率(图片来源:①)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中国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长度接近世界第一——每周将近60个小时左右,假如周末两天完全休息,中国孩子在每个“工作日”的学习时间会达到可怕的12个小时;如果把周末也算上,咱们每天的平均学习时间也超过了8个小时。
除了学习时间长,中国学生的课后作业量也是相当惊人。
△右上角代表中国4省市的‘’B-S-J-Z“,虽然取得高达分的阅读成绩,但中国孩子每周花在学习的时间超过55个小时,属于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其余超过55小时的还有阿联酋和泰国。上海的高中学生,每周需要花费14个小时完成家庭作业,而学术水平和他们差不多的芬兰学生,每周的作业时间只有短短3个小时。
学习时间长,课外作业多。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学生学习效率的极端低下。
仍然是看(图片①)????,代表中国学生学习效率的红点点,不仅远远落后于效率最高的芬兰,甚至已经排到了倒数十几名的位置。
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什么如此之低呢?
说得通俗点,道理很简单:人脑不是电脑,需要休息和恢复体力。孩子们的大脑,过载了。
知名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Ericcson)是人类成就研究的先驱,他最广为人们所知的是首先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后来被《异类》(Outliers)一书的作者演绎为“一万小时规则”。
尽管支持“刻意练习出成果”,但埃里克森教授也相信:人们投入工作/学习的时间,与工作效率,其实是如下图这样的关系——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后达到峰值,接下来就是断崖式下降,时间越长,效率越低,低到最后,效果甚至为零为负。
那么,我们究竟能够坚持高效工作多久呢?
答案是:因人而异。天赋异禀的,也许可以一天持续工作6个小时,但是大多数人只能挺上两三个小时。
总之,即使是获得了至高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大文豪……也没人能够连续几个月,持续保持每周二十小时以上的高能效级别的输出。
举两个例子——
英国博物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进化论鼻祖达尔文,每天早上会进行三个小时的重点工作,之中偶尔去抽个鼻烟。在此之后,达尔文会用一整个下午来看小说、写信,和老婆散步聊天。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每天只在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进行两个小时的创作。偶尔灵感爆发,工作时间会稍微延长一点点。
你看,天才们尚且只能高效工作几个小时,你去要求一个15岁的中国孩子,大脑高速运转地连续学习十几个小时,这基本是一件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PISA对于“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包括4个维度02。
中国孩子幸福感低
中国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学生“不快乐”。
这点也是很好理解——当你把所有的时间,原本应该用于玩耍的、发呆的、幻想的、锻炼的,甚至用来睡觉的时间……统统花在了上课和作业上,你还指望他们快乐吗?
不如去问问和的社畜们快乐不快乐。
PISA的数据显示,中国(各地区)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排名基本是倒数。
PISA发现,最低的生活满意度值主要出现在东亚国家;而最高的满意度是出现在拉丁美洲和许多东欧国家;满意度值接近经合组织平均值的国家则主要集中在北欧和西欧国家。
总之,西方国家的孩子,幸福感要普遍高于东亚地区的孩子。在阿尔巴尼亚、多米尼加、哈萨克斯坦和科索沃,超过五分之三的学生表示对生活感到非常满意,但是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数据来源:②)
PISA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
看下图,PISA把幸福感和学术表现(阅读)做成了下面这张“四格图”:
通俗地讲——
左上一格代表低学术表现/高幸福感,简单来说就是成绩不好但很开心;
左下一格代表低学术表现/低幸福感,就是成绩不好而且不开心;
右上一格代表高学术表现/高幸福感,成绩很好很开心;
右下一格代表高学术表现/低幸福感,成绩很好不开心。
(数据来源:③)
你看,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学术成绩越好,那里的孩子就越感到不幸福。比如,东亚国家中的日本、韩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中国代表队(BSJZ),都落在“成绩很好但是不幸福”这栏里。
中国学生不开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就在年5月6日,西安一个年仅9岁的女孩,因为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身亡。她在留给大人的纸条上评价自己:我干什么都不行。
当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导致的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高成绩、高幸福感”是所有家庭都在追求的终极教育目标。
我们再回头看看PISA“四格图”,就会发现,还真的有那么几个国家,展现出了“既是学霸又开心”的惊人模式。比如,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和法国。
△学习效率最高的国家是芬兰
各国教育界如今对芬兰教育的分析已经十分透彻了。我们公号前不久也发表过相关的文章(←点击蓝字阅读)。
而芬兰教育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以下三点:
贴近自然,父母对孩子抱有更合理的期待,和高质量的老师。
学者认为,如今的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抑郁,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因为“自然缺失症”。而芬兰的学生会经常离开书桌,到大自然里去数石头、测量树枝的长度……从生活中,在自然放松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芬兰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比中国父母佛系得多:前两年曾有一份对芬兰两万多父母的调查,显示芬兰父母对孩子有五个方面的核心期望:孩子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悉当下的知识和技术,每天两小时的户外运动,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此外,芬兰老师在社会上受尊敬的程度堪比医生和律师,大量最优秀的人才都进入了教育领域。
△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解读PISA全球胜任力报告03。
中国学生需要“成长型心态”
PISA测试中另一个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和教育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23840.html